欢迎浏览本网站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学科频道 >  音乐科组 > 

    如何走进学生的心灵(王晓)

    来源:365bet-亚洲版官网     时间:2012/6/20     阅读次数:

    ——在课堂中寻找共鸣

    一、共振现象

    1、两种失败的课堂现象:在教学中,存在着两种失败的教学现象,相信大家都有所体会,第一种,是老师在课堂中极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时口若悬河,有时又唱又跳的,学生呢,无精打采,对老师的举止爱理不理的,呆若木鸡。还有一种现象是学生情绪全被调动起来了,兴奋的不得了,整个课堂象过狂欢节似的,失控了。老师呢,束手无措,简直就要抓狂了。形成这两种现在,问题主要是出在哪里呢?首先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共鸣的失败,还有组织教学上的失败。

    2、自然界中的共振

    在自然现象中,也存在着共振现象。例如我们玩的鱼洗,一个铁器里装着水,我们把手洗干净后,手略湿,按在把手上,来回摩擦,一边摩擦一边寻找共振,过一会水纹波动,水花溅起。这是共振的神奇效果。还有一件事大家该听过,在俄国曾发生过这样的事,有一次军队踏着整齐的步伐过桥,巧的是军队的步伐正和桥振动的频率一样产生共振,由于这么多士兵一起踏步频率一样,又正好与桥产生共振,所以桥发生了剧烈的震动,后来垮了。这就是共振的威力了。

    3、教学中的共鸣与自然界中的共振

    在我们教学中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共鸣与自然界的共振有着相同的地方。手和鱼洗的把手接触,也就是老师和学生良好接触;摩擦时寻找共振点,就是;老师调整自己的教学手段寻找学生的共鸣点;共振的强度的控制,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实际反应的调控。教学中,如果教师的设计能引起学生恰当的共鸣,相信也能在课堂上收到这种神奇的效果、共振的威力。

    二、首先师生之间需要良好的交往界面。怎样建立良好的界面呢?1、正确地使用教学语言和肢体语言2、老师尊重每一个学生,包括被你批评的学生也是尊重的前提下进行批评的, 3、平时注意观察学生对各种教学手段的反应,对学生应恩威并济。师生之间良好的交往界面是寻找共鸣点的基础条件。有了这个基础条件我们才能更好地寻找适合学生的共鸣。

    三、共鸣点的选择.共鸣点的选择是教师来适应学生的过程,选择时要注意下面几点:

    1、学生的共鸣点随着外部环境而发生改变。在八年前,我上了一节十只小猪的公开课。当时我是采用讲故事导入新歌的,当讲到小猪们到了河边准备下水前做准备运动时,加上:“左三圈右三圈,小猪,扭扭屁股扭扭,十只小猪咱们来做运动。”学生听到这里时都是非常开心,喜欢得不得了。因为当时的健康歌,是学生非常受欢迎的歌曲,所以讲故事时穿插进这么一小段,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共鸣。但是如果现在再加上这么一段,是不是还象那时一样引起那么强烈的效果呢?因为早就过时了,现在学生喜欢的课外音乐不是这个,肯定是引起不了学生的共鸣,效果肯定会差很多的。所以说,这个共鸣点是结合时代,结合学生的课外爱好来决定来寻找的。现在可改为学生喜欢的叮当猫“十只小猪快点来,我们一起做运动,抖抖手来弯弯腰,准备走过河。”或者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的主题曲,西游记里这些旋律。

    2、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共鸣点存在差异。一年级的《广东狮子锣鼓》这节课时可以简单用以下语言介绍鼓的作用和来历:鼓,是一种乐器,在我们古代就有了,以前一般在庆典的节日要使用,在古代打战的时候也能用得上的。当士兵听到鼓声就向前冲,当士兵听到锣声的时候就赶紧撤退。如果是针对高年级的学生,这个介绍就可以再深入一些讲,除了前面所讲的还可以加上典故:击鼓也是有讲究的,一击作气,再而衰 ,三而竭。典故:鲁庄公十年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应战。曹刿请求拜见。庄公同他共坐一辆战车。鲁国齐国的军队在长勺作战。庄公打算击鼓命令进军。曹刿说:不行。齐国军队敲了三次鼓。曹刿说:可以进攻了。齐国的军队大败。庄公准备驱车追去。曹刿说:不行。于是向下观察齐军车轮留下的痕迹,又登上车前的横木了望齐军,说:可以了。就追击齐国军队。 
    战胜了齐国军队后,庄公问这样做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是靠勇气的。第一次击鼓振作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消灭了。他们的勇气消失了,我军的勇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们。大国,是不容易估计的,怕有伏兵在哪里。我看见他们的车轮痕迹混乱了,望见他们的旗帜倒下了,所以追击齐军。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于鼓采用不同深度的介绍方法,这样才能正确引起学生的共鸣。

    3、不同性格、爱好的学生群共鸣点有所不同。我们教同一个年级时就能感受到,不同班的学生,整体也存在着性格差异。在四年级的一节欣赏课的教学里,我当时挑了四首曲子让学生来对比欣赏。(非洲的鼓,日本的音乐,苏格兰风笛,竖琴演奏),让学生欣赏,在欣赏的同时可以把自己感受到的画面画出来或者写出来,当时在前两个班上得十分顺畅,学生兴趣很高,结合音乐画了很多富有想像力的图片。到了第三个班的学生可能偏好于表演,大多数同学对画是没有兴趣的,这样我让他们自由地想像音乐里的情景,可以跟着音乐轻轻地律动或者拍节奏,再抽出十分钟的时间让她们找自己的好朋友,把音乐中的某一个片断,用他们的方式把音乐表现出来。到了第四个班上这节课时,这个班的学生很多是学校合唱队的,对唱十分感兴趣,所以在听完这几段音乐后,简单介绍乐曲的风格后,再挑一两首风格相仿的歌曲(十个小印第安人,樱花),让他们边复习歌唱,这样既能让学生通过教师的介绍,仔细倾听,初步了解这几种乐曲的风格,又能照顾到学生兴趣的取向,这样才能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效而有趣的教学。

    四、共鸣点要与授课内容的关联。不能过于投其所好,要以授课的内容为基础去寻找共鸣,我现在向大家介绍几种方式:

    1、在音乐课中巧用游戏寻找共鸣点。学生喜欢玩游戏,但是只有游戏和音乐课联系,我们才能实现在玩中学,才能达到课堂中所需要的效果。听徐老师《摇篮曲》的展示课,学生学完摇篮曲这首歌曲,学生的情绪比较疲惫,接着做游戏“传悄悄话”,这时学生的情绪都很高涨,很有兴趣,学生做完这个游戏后精神提起来了,后面的教学过程就能顺利进行了。我借鉴了徐老师传悄悄话的这个游戏,在巩固附点节奏的学习环节中把传悄悄话改为传附点节奏。分组来比赛,我走到每一组最后一位同学那儿,对着他轻轻地拍出一小段含有附点的节奏组合,由学生逐个往前传。传到第一排同学时,就能看出是哪一组同学传得最准了。把学生喜欢的游戏稍加改编,与我们要教的音乐知识结合在一起,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在音乐中插上想像的翅膀寻找共鸣点。这首音乐是很有规律而且受学生欢迎的曲子,前面很具有舞蹈性,学生可以跟着自由律动,后面是长音加上停顿,而且停顿的次数是随着反复的次数而增加的。我听了龙华三小老师的这节课,在欢快部分学生是自由地感受走动和律动,在长音加顿音的地方,她设计了寻找与拍蚊子的情景,由于很形象有趣又简单,很适合这个年龄段学生的喜好,而且与音乐的结合又特别好,学生喜欢得不得了。所以在针对音乐设计点子的时候要想得巧妙。我听过一节很精彩的数学课,她是这样安排的,整节课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七巧板的自我介绍,让学生认识七巧板;第二部分是学生自己用七巧板拼出各种图形;第三部分是小组合作通过想象把七巧板拼成故事,层层深入,把数学知识、音乐、活动结合起来的,每个活动学生都在轻松的音乐中完成,并在音乐声中插上想像的翅膀,用七巧板拼出美丽的图案和故事。

    3、拓展部分寻找共鸣点,有时候可以结合音乐课的内容在拓展的时候让学生在放松的时候使用。如上二年级的音乐课《做早操》学完歌曲后,学生的比较疲惫时,播放一段《小鸡做操》的动画,让学生跟着动起来。能做到调节情绪的同时不脱离此课的内容。

     4、创设情景寻找共鸣点。对音乐课进行氛围渲染和情景设计,也是十分重要的。《维也纳的音乐钟》这节音乐课,老师扮成魔法师,整节课设计成维也纳音乐钟的神奇魔法世界,学生的兴趣十分高涨。

    五、对共鸣的控制

    1、失去控制的共鸣会起到破坏作用,

    2、对共鸣强度的控制。如《拍皮球》这节课,怎样才能让学生围绕着拍皮球的游戏都动起来,而又不至于乱得失控呢?如果仅是教师或个别学生来演示花样拍球,那大多数学生还只是停留在看,听,唱的位置,没有得到很多玩的机会。但如果每八个十个学生都发一个球,大家轮着拍的话,我们一个班是五、六十位学生,组织教学是很成问题的。有老师出了一个点子,一半同学演唱歌曲,还有一半同学与自己的同桌轮流合作,一个扮演拍皮球者,另一个同学扮演皮球。这样的设计,学生觉得好玩,不仅大家都能动起来玩起来,而且对强度控制得比较好,做到能收能放。

    3、合理安排共鸣点的发生时间和持续时间,控制课堂节奏。一般在教学中共鸣点是这样安排的,一开始可以采用律动或其他手段应用共鸣点调动学生的兴趣;学习十分钟左右导入新歌时加入亮点,学生学习新知识十五到二十分钟左右精神比较疲惫了,这时可以加入一些元素,选择一些共鸣点来进行调节。如在维也纳的音乐钟这节课是这样安排的。课的节奏是根据内容和学生的情况来灵活运用和及时变通的。

    教无定法,只有在教学中积累,根据学生的情况不断思考不断改进才寻找出最适合的教法。




     
    [意见反馈]访问统计 联系地址:深圳市宝安区新安街道翻身路336号
    Copyright 2011 BAJYZX Website.All Rights Reserved
    365bet-亚洲版官网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粤ICP备11026717号
     
    365bet-亚洲版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