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至27日,我校教师前往广州番禺参加由中国名师大课堂教育研究院主办的第二届两岸三地小学英语教学研讨观摩会。本次教研会跨越距离,把全省小学英语教师的心聚拢一起,我们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开展小学英语教育,我们交流着彼此多年的英语教学经验,我们关注着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我们坚信小学英语教育将登上历史的新台阶!
本次学习内容可分成课例观摩、点评和教学报告两个部分。名师们扎实的基本功和精彩的课堂设计都让我对英语教学有了新的认识与思考:
一、外语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张连仲教授关于外语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教学点评引起了我的思考。诚然,我国目前的外语教学在语言的工具性方面做得相当不错,但在语言的人文性上却有所欠缺。什么是语言的工具性?就是正确的、没有语法错误的但是不能反映说话者意图的比较生硬的语言。什么是语言的人文性呢?就是用语言表达自己对世界的认知、感受。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只有关注语言人文性的生成,鼓励孩子用自己的言语表达对世界的认识,对外界的感知,学生的学习兴趣才得以激发,语言的优美性方得以被感知。
二、phonics 与sight words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针对观摩课中关于phonics 与sight words 的课例,杨耀琦老师和其他专家强烈提倡phonics 与sight words两种教学法。前者意为以声音为基础进而教拼字的教学法,后者是注意辨别同音异形词汇。这两部分的学习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有很大帮助,最直接的体现就是降低了学生阅读的难度。这是因为构成句子的词汇大部分是sight words,而对于少量的new words,学生可以运用phonics,解决读音问题,学生因此能很快熟悉文本,使阅读流畅。如何引导学生系统地学习phonics,掌握一定数量的sight words,是我今后教学所应侧重的。
三、英语教学要细致,教师需要教学智慧。
陈建老师和张连仲老师提出:教学要根据孩子的认知能力,顺着已有的学习方向进行。这点很重要,要求我们必须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立场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教学还要做到细致,关注每一个细节。如:在教介词in ,on, under, beside时,对于单词的进入方式不是采用同意的“打筋斗”的效果进入就可以的了。细心的老师会在in 进入时使用“进入”的效果,在beside进入时使用“旁边进入”的效果等等。这是教师细致备课的体现。教师还要极具教学智慧。例如在教表颜色的单词与What color is it?的句型时,一般情况下老师都会指着一种颜色直接问“What color is it?”让学生作答,虽然直接有效,却显得单调乏味。有智慧的老师则会准备若干试管,通过摇晃试管变色,让学生辨别,说出表示该颜色的单词。这样学生不单能充分集中注意力,还会觉得乐趣无穷。小学英语教学绝对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挖掘学生兴趣点,结合知识点进行有意义的运用。
四、善用多元输入教学法
多元输入即对于所教知识不是单一的音形义的对应教学,而是搜集有用有趣味的信息,全面教学。对于多元输入,陈建老师给我们举了个教apple 的例子。一般我们在教学这个单词时会教学生apple这个单词的读音,词义,拼写。而陈建老师在教学音形义的基础上附加apple 的引申义,显得相当有趣,如: Adam’s apple (喉结),apple in Bible, A famous picture of apple等等。对apple的学习不但促使学生对苹果这一本义有更深的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审美眼光。英语教学所要承载的是全面性的教育,不是单一性的语言教育,从这一点上看陈建老师与张连仲教授提出的外语教学的人文性殊途同归。
五、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教学的重要性
大家都知道,中西文化差异甚大,但是具体是怎样的差异,了解这些差异对我们的英语教学有哪些好处?这是我们想了解的。从性格上讲,西方国家的人喜欢直奔主题,坦率利落。中国人则比较内敛,含蓄婉转。在表达上就会出现这样的特征。例如一句话:你吃饭了吗?西方人一来就告诉你Do you …?我们一听就知道是个问句,而且知道是问你的。但是中国人是这么表达的:你吃饭/了/ 吗?你不听到那个“吗”字你都不知道他是在陈述你吃饭了,在招呼你吃饭,还是问你吃饭了没有。这就是表达上的差异。在写作上,西方人喜欢直点主题,而中国人写文章总是把最深远的意义最后道出来。那么我们在教学生英语作文时必须注意这点差异。中西文化差异不胜累举,而一旦我们的学生了解这些差异,不仅会使我们的英语教学事半功倍,更能扩展学生的眼界。
做一位善教、乐教的老师一直是我的目标,通过这次学习我又向这个目标靠近了一步。我相信只要我们保有一颗好学的心,认真对待每一次的教学,我们就一定能成功培育出更多美丽的花朵。